黄宏能否替农民工做“代言”? [发表2007-02-09东方网。上海]

2007-02-09 12:09 阅读(?)评论(0)
黄宏能否替农民工做"代言"?
选稿:姚明绮  来源:东方网  作者:司马童 2007年2月9
 

    春节将至,在西安市高新区一个工地工程部院子里,约30名农民工手挽手,人挨人,依次蹲在办公室门前的场地上,摆出了一偌大的“信”字。农民工搞起的这场人体秀,并不是一次艺术展,而是在讨薪51次无果的情况下,通过这种少有的方式讨要工钱。(2月8日《华商报》)

    “农民工的工资欠不得呀!”几年前,著名小品演员黄宏在春晚节目中的这句台词,至今如存耳畔。但可叹的是,艺术的感化,在切实解决对农民工的欠薪问题上,终究还显得杯水车薪。年年岁岁闻欠薪,岁岁年年呼讨薪。如果说这当中有了什么变化,便是农民工兄弟在讨薪方法上注重起“技术含量”,讲究起了“情感渲染”。

    别出心裁的“人体诚信”造型,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与介入,这第52次集体讨薪,其结果是否与前51次有异?回答堪称“令人振奋”:经过多方协商,迅速由涉事一方先行拿出20万元,专门用以支付一部分欠薪,其余等工程审计完结后,再一次性支付给工人。从中不难发现“讨薪有果”的关键两点:一是创意独到,二是记者跑到。笔者也是半路出家吃过几年专职新闻报道饭,自然明白,如果没有讨薪创意的与众不同,西安工地上这起农民工维权的寻常事件,估计是很难立即引来记者采访和媒体报道的。

    如此这般的“创意讨薪”,让人联想到西安的“贺卡讨薪”。两者的设计思路如出一辙、何其相似。“贺卡讨薪”被全国媒体纷纷热炒之时,我曾在一篇时评中提出被欠薪的农民工会否“见贤思齐”,继而引来“创意大赛”的担忧。如今看来,这种不愿“劳驾”相关监管部门、只求触动记者采访神经的趋势,似乎已在悄悄萌动。

    都说艺术创作是“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”。不知黄宏和他的创作班子是否有意再来替农民工们说几句话,多为农民们设想几条足以抓住记者眼光的“创意讨薪”妙招。但愿通过艺术家们的嘲讽之语,能让一些涉责部门铭记起“尽责”和“干事”,同时也为农民工在讨薪方面的“创意热情”降降温。

 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