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资银行盯上少年只为“理财培训”? [发表2007-04-27巢湖日报。安徽]

分类:见异思评
2007-04-27 12:56 阅读(?)评论(0)
外资银行盯上少年只为“理财培训”?
来源:巢湖日报都市晨刊   日期:07-04-27 08:39:37 
 
    爸爸公司倒闭了,家庭奢侈的习惯要改改……一部几乎为青少年度身打造的特殊话剧,给上海500多位8~12岁的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理财课。给学生送这台“理财剧”的是上海的一家外资银行。(4月26日《青年报》)

   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,就会对外资银行的“狼性”得出不同的看法。上海外资银行针对少年儿童特点搞起的另类“理财培训”,既希望抓牢孩子成为潜在的客户群,又为他们带来了“理财观念”,看上去的确是件两全其美的事。这与国外教学中定期专门组织“童子军”上街卖饼干,以从小培养其经营意识,道理都是一样的。不过,看过上海的这则报道,我迅速跃出一种疑问:外资银行盯上少年儿童,真的仅仅是为培养他们的“理财观念”那么简单吗?

    毫无疑问的是,外资银行纷纷介入人民币业务之后,一场“本土”与“外来”间的金融服务竞争将真正开始“短兵相接”。上海外资银行的“送剧进校”,是其先进经营理念的具体表现,但与此同时,我想也不能忽略了他们的更大追求与“野心”。这就是,通过送上喜闻乐见的“理财剧”等方式,先使手头越来越“阔绰”的孩子们增强理财兴趣,继而以其他潜移默化的灌输手 段,努力让这些未来的“客户群”从小留下坚定印象,强烈认可外资银行的服务规范与服务标准。

    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银行服务也是一样,只看到目前大多数客户的“好说好话”,甚至“好被欺负”,就不愿狠下工夫地去提升各方面的服务,到头来必然是难以年年再唱“好日子”的。最近一度成为媒体热点的“银行排长队”现象,至今看来仍是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各执一词。但是,这种“公说公有理、婆说婆有理”的大打口水仗,为什么就不能变为业内共识的“公说必有理”呢?如果服务者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,那么他们在众多场合对“顾客”奉上的“上帝”和“衣食父母”等美誉,岂非小和尚念经——有口无心了?

    可以相信,好多人对金融服务的“本土”与“外来”身份,都愿一视同仁地去看待。但如果现在看来“势力强大”的一方,出于种种自傲或自负的心态,对消费者的诸多合理要求,总是阳奉阴违,心口不一,那倒很是叫人担心,外资银行对青少年的“理财培训”,会不会渐渐进入“理脑培训”,假以时日便作出惊人的一击来。
(司马童)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